星空漫游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905年帝国经济推演过程(重要),世纪帝国,星空漫游者,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帝国的工业化资金来源主要有五个:
1-外债
后起国家,利用海外剩余资本发展经济是最便捷的道路。历史上,1914年英国对外投资达到183亿元,最大的资金接受国是美国,达到40亿美元。而中国利用的所有外国资金合计只有十六亿美元,低于加拿大(三十九亿),阿根廷(三十一亿),印度(二十一亿),巴西(十九亿),澳大利亚(十八亿),墨西哥(十七亿),南非(十七亿)。
皇帝在1876年通过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欧洲其他犹太财团以及英国政府挂了钩,开始获得犹太复国组织和英国财团的援助,尤其是两次击败法军后,英国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加大了对镇国军的援助力度。1880年,皇帝建立了顺化犹太自治区,进一步获得了犹太复国组织的捐款和长期借款。
犹太复国组织在1875-1879年总计提供捐款三百万英镑,二十年期无息贷款一千万英镑,1880-1895年总计提供二十年期低息贷款五千万英镑,认购国债五千万英镑,顺化安南自治区累计上缴税收分成一千万英镑。
随着欧洲对犹太人迫害的加剧,犹太复国组织开出了优惠性的定居条件,顺化犹太自治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很多犹太人也选择了在帝国内地定居。
1904年,顺化犹太自治区上缴税收分成二百万英镑,另外承担一百万英镑国防开支。
犹太人这部分资金主要以债务的方式进入帝国,帝国用于发钞储备,进口精密设备,精细化工材料和图纸等所需的外汇储备。
帝国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在海内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虽然导致帝国债务水平激增,利息成本高企,但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
2-南洋华侨
皇帝在镇国军早期就与南洋侨界建立了联系,尤其和马来亚的张氏,爪哇的李氏等家族往来密切,并在早期获得了南洋侨界的大笔资金支持。镇国军第二次击败法军,并战胜清军后,爪哇李氏和皇帝联姻,更加大了支持力度。
南洋侨界的资金是皇帝起家的资本,也是皇帝可以和犹太人讨价还价的底气之一。在镇国军以至帝国的支持下,南洋华侨也加强了在南洋地区的经济政治乃至武装实力,开始事实上具备了与荷兰,英国殖民当局抗衡的资本。
3—金融系统重整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银行是把民间剩余资本集聚起来配置到生产环节,实现财富滚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通道。帝国在犹太人的指导下建立了近代金融体系,但同时坚持了金融自主,严格限制外资占比。帝国仿效英格兰银行建立了中央银行,但实行国有,统一进行发钞和信用监管,制订基准利率,进行外汇买卖。
帝国的商业银行系统,以郑氏和国有控股的银行为骨干,对民间资金有审核地开放并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发达的金融信贷体系,中国民间资本得以调动,士绅有余财而缺乏工商业能力的,或资本不足的,可以通过银行获取固定收益,而银行放款给工商业者获取息差。
这样历史上外国银行源源不断从中国抽取资本的情形就不会发生,中国历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民间财富得以发挥作用,成为工业化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历史上,1907年美国银行存款总额43亿美元,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210亿美元。考虑到本时空中国的金融机构基本就是银行,目前设定1904年全国所有银行的总资产达到一百二十亿华元,其中股本金二十亿华元。
目前主要的银行包括:
帝国银行(中央银行)
八大银行:皇家华夏银行(皇室基金会控股),皇家工商银行(皇室基金会控股),帝国振兴银行(国有控股),交通银行(国有控股),庆余银行(胡雪岩家族控股),华兴银行(徽商联合出资),华商银行(爪哇李家控股),广东联合银行(广东商人联合出资)
良好的金融体系,提高了帝国的信用,降低了发债成本。
4-甲午战后没收的财产
甲午战后,对于满清皇室,旗人,贵戚窃据的国民财产,以及甲午战争中打着勤王或独立的旗号响应满清和日本进行颠覆活动的叛国者财产一律收入国库。
部分不动产,如田庄,宅邸,园林等,进行了公开拍卖,所得纳入国库。
这部分财产总额估值高达二十亿华元,尤其是不动产很多。此外还有大批的古玩珍宝字画。目前每年依然会继续进行古玩珍宝的拍卖,所得补充财政。
还有大部分田庄作为国有农场,包括荣军农场,进行规模化农业的试验基地。
当然,有不少满清贵戚跑到了俄国日本,他们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也就跟着外流了。
5-自身滚动积累。
自1875年开始,帝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实践,由于帝国持续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商业发展很快,皇室和国有控股产业以轻工起步,一步步完成升级,并成为重化工业和金融业主力,从1885年开始,每年的资本税前综合回报率平均达到百分之十。这部分资金,大部分都以各种形式重新回流实体经济。
镇国军时代,南洋总理衙门辖区的外贸逆差在1890年开始转为顺差,但随着甲午战争,以及后来的大规模开发,1897年再次转为顺差,但随即遭受国际经济危机,顺差收窄,但1900年实行宽松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白银贬值带来的汇率下降,顺差又开始迅速放大。顺差带来了国家基础货币的增加,稳定了货币汇率。
6-工农业剪刀差
随着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的开发,美国中西部大开发和机械化,化肥为代表的工业化耕作方式的推动,国际农产品价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直线下降。在南洋总理衙门时期,帝国在南方试行取缔厘卡,减租减息,废除农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削弱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对中国的冲击。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也确实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随着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农村手工业迅速瓦解,农民转向采购物美价廉的机织布,各种日用品,减轻农民负担和瓦解农村手工业带来了对国产工业品的内需繁荣,帮助帝国完成了初步的工业积累和工业体系构建。
(4)关于技术和工业化机器设备的来源
机器是工业化之母,而机床则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是工业母机,机床的水准决定了机器的水准,也决定了制造业的工艺水平。
十九世纪,英国和德国先后成为主要的机器生产国,但美国后来居上。帝国早期的机器主要来自这三个国家,并且从德美两国引入了一定的机床生产能力。随着帝国精英教育规模扩大并结出成果,帝国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普及,到了1900年,帝国已经初步建成了虽不完整,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
1897-190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帝国通过扩大开支,印钞,降低利率,货币贬值,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并且利用这个机会从各国廉价引入了大批机器设备和人才,机床制造业开始真正起步,尤其是具备了初步的开发能力,帝国得以开发制造世界领先水准的战列舰和巨炮。
列强对华的高端工业半成品,尖端仪器和技术图纸的封锁开始于1903年,但目前仍有一定的空子可钻,尤其是通过安南的犹太人。
是 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