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皇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七章 战争准备(中),毒清,没落皇朝,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毒清 !

遍地开花,说的简单,从盐津到滇西,从富水到滇西,都是相隔千里,一路山峦密布、沟壑峡谷数不胜数,平地修路很简单,可开山搭桥,绝对是工程艰难、耗资巨大、用工无数。

即使两条路在昆明合二为一,遍地开花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云南不是只有修路一份活计,许多的项目,都需要人手,全部用来修路,根本实现不了。

“三爷,只怕人手不足啊!”

揉了揉眉头,丁泰辰无奈的做出了答复,这事儿也就是说说算完,真正要做起来,根本没什么可能!

“人手不足?那好办!道路在年底之前贯通,种地交租的免租,以银代粮的翻倍,完不成待遇依旧!”

丁泰辰诉苦了,可杨猛的手笔更大,半年的时间就要贯通云南,这绝对就是开玩笑了!

“星斗,怎可如此胡闹?一段山路修成,少说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现在距年底不过七个月,贯通?那不可能!”

魏五一听这个也是急了眼,就怕好大喜功啊!杨老三突然来这么一下,刚刚那些英明睿智的形象,一下就灰飞烟灭了!

“老三,山多路险,岂是你想想就成的?饭要慢慢吃,路要慢慢走,哪有一步登天的说法?”

不止魏五急了,杨家的老爷也急了,这话怎么说,好高骛远,也不为过!

“怎么不成?如今不是农忙,田里照不照顾,收成也不会差太多。现在云南大半的百姓都在闲着。借机让他们修路不是正好吗?

山多路险。那就多架铁索桥,铸炮厂的营生可以停一下,让他们帮着西山铁厂铸造铁索,西山铁厂,也要扩大规模,这段时间,就以铸造铁索。打造刀枪为主!

路从西山开始修,泰辰。让葛师傅研制的马车成了没有?能装载多少货物?”

分开标段,一段段的修路,云南数百万百姓,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只是开山搭桥,半年的时间也差不多够了!

有了铁索桥,许多开山的工程就可以越过去,只要西山铁厂的生产能跟得上,半年贯通云南,不是什么不可完成的奇迹!

“三爷。全部都去修路,那其他的事务呢?”

瞧杨猛的架势。这是要动员云南全省之力,丁泰辰对于南疆的事情也重视了起来,三爷如此兴师动众,必有原因呐!

“除了洋务,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缓一缓,南疆一战,事涉云南的兴亡,一旦大举溃败,咱们的基业也就完了!

虽说是试探,但其的风险并不小,你们也不能等闲视之,南疆一战事涉大局,谁要是敢拿着南疆一战当儿戏,老就拿着他的命当做儿戏!”

话说到这里,也算是杨猛交底了,刚刚的话说的有些轻松了,南疆之战,事涉英法,可不是什么小事儿,云烟巨大的利益,可以让任何人疯狂,一旦试探失败,那事态可就严重了。

在国外败了,倒不怎么关键,关键的就是国内能不能顶住压力,一旦滇西的三镇绿营,武庄所属也一并溃败,那就是最坏的结果,这也是杨猛一定要亲身去滇西的原因,坐镇大局,让滇西那边拧成一股绳。

战局莫测,什么结果都是有可能的,杨猛不清楚英军的战力,但对杨家新军的极限,他也不怎么了解,从土里山林里出来的云南新军,能不能打得过职业化的英吉利军队,杨猛也不敢打包票。

但有一条,杨猛是可以肯定的,自己要是坐镇滇西的话,起码在军心气势上,云南不会有弱点,其他就看战局如何了!

“知道了!”

杨猛这么一说,底下的人也无话可说了,局势紧张到了如此的程度,三爷还能不乱,众人也就有了主心骨!

“刚刚说的,也只是最坏的结果,你们也不用太过吃惊,这次南疆之战,我有五分的胜算,毕竟咱们的人才是山林里出来的!

泰辰,知会在川西练兵的韦驼,让他把我在大凉山招募的那几千猎人弄到滇西去,知会丁叔,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他们使用火.枪。

知会傈僳山城的唐梅依,让他选一批精锐傈僳猎人,作为咱们入南疆的向导!

知会边界的各武庄、田庄,将当地的地形整理出来,让明湖书院的精英地理师,率先出发,依据比例绘制出南疆的地图!”

有了杨猛的一番重话和一项项的措施,众人的心也在大起大落之间兜了一个来回。

“唉……老了!”

事情说到这里,魏五也回过味来了,这哪是局势严峻啊!分明是杨老三为了修路,在危言耸听。

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杨老三这一绕,可把大多数人,都给饶了进去!

“泰辰,现在还有四件事要做,一马车,让西山的葛师傅,把马车送到武庄,我要看看性能如何?

二草鞋,召集昆明、宜良附近的巧手,到武庄集结,我要看看草鞋的样如何?

三绑腿,将能弄来的绑腿,都给我弄到武庄,我要看看绑腿的效果如何?

四药物,让医学馆的刘一贴,准备大量的清瘟去火,还有医治疟疾的药物,暂时就定十万人的量,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唐朝大宗师

暖阳倾城

三国之生化狂人

堂燕归来

宫先生,你家六宝抄家了

村姑青衣

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毛神大大

清末洋流

王小郎

刀笔吏

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