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七十七章 贫家子的胜利,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面对蔡本的提问张庶宁突然觉得很好笑。
“蔡先生我依旧尊称你先生。可事到如今你还以为是仗势欺人又或者想拿你怎么样?你就没有觉得自己哪里错了?”
“错?”蔡本突然勃然大怒“我错在识人不明错在收了个白眼狼!你悖逆恩师今后的大明断然不会有你的生路你你完了!”
听到这话张庶宁简直哭笑不得如果说此前还有最后的那点念想也荡然无存了。
“蔡先生我是复旦学生的生员今后大概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会好好教我的学生教他们什么是是非对错教他们该站在哪一边说话。我会期望他们成为大明的栋梁之材华夏脊梁。但我绝对不要要求他们对我感恩戴德唯命是从。我也不会想着聚集一帮人听从自己的安排呼风唤雨如何如何……总之先生教我的治学方法我会记在心里发扬光大。至于先生的为人我以为先生应该好自为之。”
说完之后张庶宁起身离去。
只留下蔡本在这里气得脸色铁青……他并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聪明甚至连张希孟讲的那些东西他都领悟很深。
不然也不会在复旦学堂风生水起。
但是在蔡本看来张希孟所讲的东西大约就和孔夫子一样可以写在纸上挂在嘴上惟独不能放在心里不能当真。
在孔孟之道以下士大夫执掌大权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但根子上还是差不多的。
复旦学堂济民学堂每年招收两三千人这些人扣除一些特殊的行业会参加科举并且成为官吏的大约有一千人出头。
这一千人可远比大宋四年一次的科举来得多多了。
也就是说大明的立国根基还是比大宋强很多的。
但也仅此而已别再往前折腾了。
每年的教育支出先把大头落几个大的学堂上面然后再把大部分放在传统的教育强省文脉汇聚的地方。
诸如江西这一片还有江南另外由于复旦学堂的原因山东也要多分点。
大约八成的经费就落到这些地方剩下的北平山西湖广巴蜀能分到多少就算他们的运气。
至于广西、云南、甘肃、陕西这些地方根本不在考虑的范畴。
不得不说蔡本还真就是个天才他对经费的划分未来的规划简直就是历史上大明科举人才的分布图。
大明前期以江西等地为主几乎占据朝堂半壁。后来随着江南财力增加苏松常镇浙江等地后来居上诸如东林党浙党他们把持了朝堂左右江山社稷。
其余福建、山西等地也就打打酱油其他地方连打酱油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或许要问了这种事情也能掌控吗?
难道不是异想天开吗?
还真不是。
这也不只是蔡本这么说抱有类似看法的人多着呢!
他们的手段也不复杂首先就是预算投入。
把大多数的钱财集中在这些地方。
教书育人本质是就是花钱。
养最好的老师可不比养士便宜!
钱有了人就有了。
随后在教学安排考试设计上稍微动点心思就能让自己希望的人进入学堂占有主要的名额。
然后再大力宣传说些什么很玄幻的家学渊源啊文脉汇集啊文曲星下凡老天庇佑……到此为止这事情的九成就已经办妥了。
要说和历史上有多少区别吗?
还是有的毕竟张希孟的主张还是比孔夫子入世踏实的。
学堂录取的人也更多涵盖的范围还是能更广一些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想要有什么脱胎换骨的改变基本上是做梦了。
这也是孙炎操持教育改革以经费分配作为最主要内容的原因。
人和人的差别真的不大。
尤其是同为汉人农耕民族同样注重教育。
千百年的传承出现天才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
不同的不过是享受教育资源的多寡罢了。
当然了教育也是个很神奇的事情总体来说是符合投入产出比的但是像此前老朱对皇子那样安排最好的翰林官小心教导还真不一定教出什么好东西来!
也正是如此相对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才有价值。
绝对的公平谁也做不到。更何况还有因材施教的说法。
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总要设一个中学吧!
中学的老师总要是个明白人吧!
有什么问题能给解答就算做不到有求必应无所不知但也能适当引导学生把他们带上正路协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
这也就是了。
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也就不要怪雷霆之怒了。
很有趣的一件事经过了一番彻查之后蔡本的情况确实查清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