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拍阑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零七章 小仙女,变身错恋,醉拍阑干,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变身错恋 !
秦波的“小仙女”名叫穆清,如假包换的湾岛人,家族原是满清淮军军属,刘铭传治台的时候以幕僚身份从大陆举家迁过去的,后来就再也没回来过。甲午之后湾岛割给了岛国,穆清的先祖也就在湾岛耕读。岛国鬼子霸占湾岛期间,穆氏枯守田园山林,老老实实做个地主,见惯了鬼子的凶残,穆氏先祖也就既不抵抗也不拥护,你要收税给你就是,只要不祸害咱就行。即当时大多数湾岛人都采取的态度:既不当汉/奸,也不拿全家性命去死磕,一门儿心思在家“琴棋书画诗酒茶”,隐于山林不问世事。这也是无奈之举,在大家的常识中,大清国、老佛爷、中堂大人都玩不过岛国人,咱们这些小角色送死作甚?
穆清当年之所以来大陆,主要还是穆氏地位的演变。随着时代的推移,穆氏逐渐从地主变成了大地主,后来干脆就是“村长”,原本不比平原肥沃的山区,也因为商业化种植而出产大量的水果和山货。为了销路,穆清只能跑到大陆来看看市场情况。
当时的大陆,先是“破/四/旧”,后是“文/革”,整个儿华夏人都被自己人整自己人给整懵了。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出现了一个文化断层,三十年时间把华夏人和数千年华夏文化彻底割裂,出现了一大批“逢传统必反”的各种“斗士”,把祖国文化弃之如敝屣,否认之后白白送给外国人申遗,这股劲头到现在都没能缓过来,估计也已经没法缓过来了。
穆清过来的时候,正值拨乱反正的初期,报纸上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刚刚过去,矮个子的伟人准备在南.海画个圈。那个时期,“文化”变成了一个极为高雅的词汇,只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处于对文化极为渴求的状态,任何一点与文化沾边的,都会被人们热捧,那个时候,到处都是夜校,到处都是忙着“充电”的工人,大街上几乎随处可见兜里插着钢笔、手里拿着书本的各年龄段的人。“大学”,成了一个无比高尚的词汇,就连高中生都是稀缺资源。
那是一个万人空巷、大家都自发地举城迎接一位诗人的时代,一个市长的地位比不上教授的时代,一个明星不如作家的时代,一个对文化极为尊重和渴求的时代。
在那个遍地都是“红兵”“建设”“红卫”“卫东”“卫国”这类名字的时候,来自《诗经》中“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这句里头的“穆清”就显得超尘脱俗。秦波一下子就关注上了。秦波也是个喜欢文化的人。秦波中学没读完,不是因为不好学,而是因为穷。他也喜欢上学,更喜欢他年轻文静而又漂亮的语文老师。老师姓宋,曾经还在首都短暂地读过大学,因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的理论,她被丢到这里给这群“血统”红得发紫的孩子们做老师。
宋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会很认真地讲诗词,而且还说过,只有这里的吴侬软语念出来的诗词才好听。秦波很喜欢宋老师学着本地的方言念诗词。宋老师结婚的时候,秦波还伤心了好一阵……宋老师的丈夫姓叶,是个宋老师一样的“黑/五/类”子女,他们的结合也没让人太意外。
后来一切都平反了,宋老师也没打算再回去,就在这里扎了根。她有了一个女儿,女儿的名字就来自《诗经》,“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所以,当穆清出现在刚刚搞起码头的秦波面前自我介绍的时候,秦波就被这个来自《诗经》的女孩迷住了。穆清一开始只是希望通过沟通,能降低一些货运成本,没想到……把自己搭进去了。
秦波用极为霸道的方式对穆清展开追求,虽然没有用“强”,但穆清几乎是被扣押在了秦波的身边,这一扣就是两年。一开始的时候穆清想过报警,想过要向家里求助,但最后穆清放弃了,她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征服这个把持着关键水道的男人,让家乡的水果以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卖到华夏各地。
然而,两年时间,她看到的是这个男人像将军一样指挥若定,从一座码头开始,一口一口地把运河的码头和航运吞了个干净,然后再把手伸向大江、大海。这样的男人就是天生的王者,最后,穆清自己被征服了。特别是当穆清被带到这个按照自己家乡山山水水的格局修建出来的“会所”的时候,她无条件地臣服了。女人这一辈子,如果碰上一个男人砸进去几个亿,用六百多亩地给你单独建座山林别墅,你还犹豫什么?
这座别墅,就是大家所在这家会所。
在湾岛长大的穆清自然明白权力和金钱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易,只有方式的不同而已,想要从中捞取你渴求的东西,那就一定要有技巧。于是,这个原本用于藏娇的金屋,就有了它现在的用途。
下车的时候,穆清已经站在台阶下迎接大伙儿了。这个女人颇有姿色,但说不上特别漂亮,但不论是穿衣打扮还是举手投足,都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似小资们所说的“贵族范儿”,这是一种根外国根本不搭边的气质;而是一种根植于华夏人内心深处的,独特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由内而外,必须是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根本无法伪装,不是你穿上唐襦汉裾、凭演技就能就能演得出来的。这种差距……可以从87版《红楼》和新版《红楼》的对比上一眼就看出来。
这就好比,有些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她一定装着一脑袋的文章和诗、有的人则是装着外语单词或者各种公式、有的人则是装的水,穆清给人的第一眼印象那就是,传统的华夏才女形象,整个人身上散发着的是一种带着诗书味道的独特气质。
“三哥。”穆清脸上浮现的是自然而然的微笑。
“哎呀,清清!我的宝贝!”艾丽丽下车之后,直接给穆清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上个月你点了我一把清一色的炮,什么时候才肯给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