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 父子,延明纪略,砀山寇,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乱世之间,人心已动。
“是啊,土寇早晚要来的,早晚要来的。”
杨世禄坐在太师椅上,手指不断摩挲着扶手。
“现在土寇蜂起,有一支兵在手上,本地的士绅不敢多做什么,反而要倚仗咱们。”杨渊看着坐在太师椅上的杨世禄:“瑞藩去了重庆府,本地大部分有头有脸的士绅多半都会跟过去,剩下的那些更要仰仗咱们这支兵。”
“江家兄弟过几日要邀你去聚会?”
“后天,江煌和江畑兄弟两个起了个文会,约我一起过去。”
杨世禄抬起头斜着眼睛看了杨渊一眼,杨渊感觉自己脸上有点发热。
江家也是本地的豪强大族,虽然家里面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官员,但是也是中过几位举人,以经商致富。
现而今的风气,已不再轻视这些商人,更别说江家是中过举人的。
让杨渊脸红的是他们这个文会本身。
江家那对贤昆仲,名义上是办文会,大家一起品评时文,实际上都是在那边拨弄乐器,有时候还会叫娼家来卖唱。
虽然不至于白昼宣淫那般荒淫,但的确是挂羊头卖狗肉一般的行径。
“跟他们两个说一声,看看江家是什么意思。”杨司丞皱着眉头:“改日我再去一趟省城,给制军大人投个帖子,若是能有了这样一层虎皮,办事也方便些。”
“父亲当真要募兵了么?”
杨渊一时之间有些恍惚,老杨头这就回心转意了?
“兹事体大,只是我们一家来做不行。”杨司丞摸了摸胸口的长髯:“县尊那边也要打过招呼才行,过几日我去拜会一下他,探探口风。”
汉中府下领有二州十二县,杨家在府城之内自然也有产业,但是家里田亩的大头还是在洋县,平日里杨家也都是在洋县居住。
相比起洋县,南郑那边顶多算是一处别业,平日里都是杨渊的大哥,杨家的嫡长子杨岳在那边打理。
洋县这边类似杨家这般的大地主也有几家,比如前面提到经商致富的江家、还有本地的大户韩家。
县里面平时有什么大事,不管是开仓赈济还是兴修水利,都是县令发名帖请这几家的当家人聚一聚,商议妥当之后再加以推行。
更别提杨世禄是在籍的官绅了。
杨渊穿越过来也有段日子,已经摸清楚了自家便宜老爹这个尚宝司司丞是怎么一回事。
自秦汉以来的惯例,只要是出来做官,那就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公仆,不干到老得干不动,那便是不能退休的。
当年北宋的欧阳修,干到六十岁的时候便请求致仕,皇帝当然不会同意。后来欧阳修锲而不舍的上奏,前后五年七次上书,终于争取到了提前退休的待遇,以六十五岁的高龄回到了安徽亳州。
但是在明代,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明代的人事考核制度却是一个全新的发明。自太祖洪武年开始,到弘治年间,人事考核制度逐渐完备成型,官员们终于在干到致仕之前有了其他通道。
根据考核中的评语,所有不称职的官员大概有三种出路。
第一条就是“致仕”,在七十岁前退休不再是你需要申请的东西了,经过考察,如果吏部和都察院的考核官员觉得你年老有病,那你就可以退休回家了。
第二条就是“冠带闲住”,也就是杨世禄目前的情况。官员往往有不适任的情况,比如性格急躁、能力有限,你让他继续接着干肯定是不负责的,对于这部分人,可以保留其待遇,然后让他们回乡。
第三条就是发现有滥权或者贪污行为的官员,对他们的处罚最为严重,也就是所谓的“为民”,即免除其官员身份,然他们回家重新去当老百姓。
特别是因为明代有了第二条措施之后,很多“年富力强”的官员仕途提前结束而回到家乡。他们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官员的身份,在朝中可能还有朋友、恩师之类的交际圈,另一方面又是本乡本土的坐地虎。
现任的礼部尚书董其昌回忆起他的进士圈里的好兄弟武之望就提到过,老武同志中进士之后的四十六年里,正经当官的年头只有十二年,剩下的三十多年基本上都是这种“乡绅”状态。
这部分人成了所谓“官绅”、“乡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杨世禄就是这样一个“绅”。
按照大明官场的潜规则,尚宝司从上到下,都是用来安插官宦之后的。不用科举,只要皇帝一句话,立即便可以获得官员的身份。
换句话说,这是个给二代们当官的一个出路。
当年老杨头作为东林党的悍将,战功赫赫之后就是杨世禄得到了尚宝司司丞的荫补,从此也就有了官员的身份。
众所周知,官位是有限的,而二代三代等等是子子孙孙无穷的。所以杨世禄得到了官身之后很自然的就要把位子腾出来,后面还有别的二代等着上位呢。
于是杨公世禄很自然地便回到了汉中老家,做了一位乡居士绅。
“既然有父亲出面,那便好说了。詹知县也是个明事理的,去年流寇跟官军隔河对峙的场面他又不是没见过。”
杨渊很清楚县令肯定是要给杨司丞面子的。
毕竟杨司丞除却官绅的身份,还有位很厉害的夫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