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9章:内外并举【二合一】,大魏王子赵弘润,贱宗首席弟子,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寇正便在汾阴广收幼龄稚童,虽说朝廷建议是八岁到十二岁的稚童,但这只是建议,也并非绝对标准,事实上只要是有心向学的,哪怕年纪已过十五、十六,初等学塾还是会招收的。
而另外一座高等学塾,那招收的标准可就严格地多了。
朝廷明文规定,只有通过了乡试、县试的学子,才有资格入学郡内的高等学塾。
除此之外,朝廷亦更改了考举的方式:除非有人举荐,否则,只有入学高等学塾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考举——之所以保留了举荐制,那是为了安抚贵族、世族,给这些特权子弟一点特殊待遇。
说起来,考举的改制,让准备参加考举的学子们有些不满。
毕竟往年他们只需通过郡试,就能获得前赴王都参加会试的机会,但今年朝廷改了制度,要求这些年轻学子必须到各自郡内的高等学塾就学,另外学习知识。
本来,这些学子很不以为然,毕竟他们彼此都是各县的佼佼者,自认为学业已小有成就,可待等他们怀揣着不满的心情到了各郡的高等学塾,看到那些《法论》、《墨言》、《阴阳学》、《名法》、《兵韬》、《儒学》、《伤寒论》、《纵横论》、《本草论》、《地质论》等等书籍,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
按照朝廷的要求,《儒学》、《法论》、《墨言》、《兵韬》这四本是必修科目,而其余几个科目属于选修,于是乎,法家子弟只能捏着鼻子去看儒学,而儒家弟子,也能强行按捺心中的不满,去观阅《法论》、《墨言》。
而在此基础上,各学子们也选择了一些辅修的科目,有纯粹充当课外读物的小说家书籍,也有高深的《阴阳论》、《伤寒论》、《纵横论》等等,至于《本草论》、《地质论》、《伤寒论》这几本,选择的学子相对较小,但也并未没有。
最少的,莫过于名家的《名法》,一来是名家此前自从被按上了“诡辩”的恶名后,名声很大,二来是书中讲述的那些理论道理,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只有那些天资聪颖、逻辑能力强的学子,才能看得懂名家的那些理论,否则,就书里那些话,还真是很容易就让人头晕目眩。
待等到五六月的时候,除了河套、河西等地处边陲的郡尚未完全落实学塾就读学子以外,其余几个郡,无论是初等学塾还是高等学塾,都已经有许多学子就学,至于教授这些学子的老师,一部分是由当地郡守从本地招募,一部分则是由朝廷派驻。
不能否认,由于初次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期间难免会出现问题,比如,儒法两家的学子抗议朝廷强迫他们学习彼此的学论,还有就是一部分老师跟不上教学,可能懂得还没有那些自学的学生快,但鉴于魏王赵润以及朝廷的强势,这些抱怨也好、牢骚也罢,都被压了下去。
对此朝廷讲得很明白:除非你放弃考举,否则,儒、法、兵、墨这四门就是必修课,日后的乡试、郡试、会试等等,也会围绕着这四门学术来颁布考题。
此时,诸学派子弟,终于明白了「主修」与「辅修」的真正含义,且儒、法、兵、墨四家,为自己学派占得了一席之地而庆幸不已——这简直就是朝廷在为他们扩大声势啊!
而作为辅修的那八门学术,虽然羡慕儒、法、兵、墨四家的地位,不过对自己学派能占得辅修一席之地,倒也颇为满意。
比如名家,自从被按上‘诡辩’的恶名后,那真的是很难招收什么学生。
而医家、阴阳家等等,跟儒法墨三家比起来根本就是小家学术,若没有魏国朝廷支持,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兴旺起来。
至于最最庆幸的,莫过于小说家。
小说家编写的《轶谈》,是唯一一本并不局限于国立学塾的书籍,在魏王赵润的授意与朝廷的默许下,小说家的这本《轶谈》,被礼部大量印刷,在各地均有销售。
再加上售价便宜,因此,这本《轶谈》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魏国,成为了许多各阶层人士打发时间的书籍。
虽然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这种书,但不能否认,贵族子弟们买了这本书,平民百姓也买了这本书,甚至于,就连军队的兵将,亦想办法弄到了这本书。
据说,河西守司马安在看到书中以他为原型的「百羊灭敌」典故时,素来阴沉稳重的这位大将军,当着麾下兵将的面忍不住呵呵笑了出声,被河西军的兵将誉为‘罕见奇观’。
而同样的,像河东守、临洮君魏忌,上党守姜鄙,河内守、燕王赵疆,还有商水军的伍忌,鄢陵军的屈塍,魏武军的韶虎、龙季等等,皆因为这本《轶谈》而名传整个魏国,曾经许多对这些本国将领并不熟悉的魏人,通过这本书,对这些位将军从此耳熟能详。
甚至于一些好事之徒,在闲着没事的时候,忍不住探讨「究竟哪位将军更加勇武」这种话题,且争论地兴致勃勃,变相地再次扩大了司马安等魏将的知名度。
不夸张地说,虽然这本《轶谈》被很多文人看不起,但不能否认,其实它才是最最成功的。
出版《轶谈》且销售于各地的钱,礼部收取了一部分作为成本费用,其余则交给了小说家的领袖周初。
看着那满箱满箱的魏国金圜钱,周初以及其余小说家的门徒们,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他们此前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小说家有朝一日居然还能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见这些小说家子弟似乎因那些钱财而震惊,亲自前往的礼部尚书杜宥,一边暗自称赞魏王赵润的先见之明,一边叮嘱周初等人,希望他们不忘初心、再接再厉,写出下一本作品。
并且,杜宥还将国内市面上对《轶谈》的反响,告诉了周初等人——无需赘叙,在这种缺少娱乐方式的年代,忽然间出现这样一本有趣的书籍,当然会立刻风靡全国。
“尚书大人放心,也请陛下放心!”
在得到杜宥的提醒后,周初等人立刻收敛心神,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为钱财而迷失了抱负。
是的,就算是一直被人看轻,就算是没有什么核心思想理论的小说家,也希望更多的人观阅自己的作品,谈论自己的作品。
在《轶谈》大获成功的激励下,周初等人立刻就编写了第二期的《轶谈》,在这一期的《轶谈》中,他们不再局限于魏国的名将,而是按照魏王赵润此前的授意,亦添加了魏国的文臣,以及地方的县令。
比如十几年因为楚国进攻一事而牺牲的召陵县县令「陈炳」,宁死不屈、从容赴死。
在周初等人的笔力渲染下,「召陵县县陈炳」,在魏国一下子就上升到了“英雄”的层次,成为了「文人傲骨」的典范之一。
而除此之外,周初等人亦不忘向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其他十一门看不起他们的学派示好,描绘了一个个其他学派名人的轶事,这使得其他学派对小说家的看法稍稍出现了变化:这个小说家,还是有点用的嘛!
尤其是儒法墨三家,同样作为四门主修科目学派之一,他们可是在竞争着第一显学的位置,而小说家的《轶谈》,显然能为他们扩大影响力、广收学生而提供帮助。
于是乎,小说家的周初等人,破天荒地被儒家、法家、墨家邀请,邀请到各学宫做客。
此后,就连纵横家、名家等等,亦相继邀请小说家。
这也难怪,毕竟小说家根本没有他独特的学派理论思想,纯粹就是消遣用的书籍,这样的学派,是根本不足以成为其余学派的对手的。
第二期的《轶谈》面向魏国境内后,反响依旧火热。
甚至于到后来,这本《轶谈》逐渐向其他中原国家扩散,期间,引起了个别人士的不满。
比如,韩将靳黈在看到这本书后,就感觉很伤。
事实上,靳黈亦是一位正值而且忠君爱国的韩国将领,但因为他在书中作为「魏将姜鄙」的对手,因此,他被小说家巧妙地写成了反派。
“我何时曾在阵前挑衅那姜鄙啊?”
看着书中的自己,靳黈哭笑不得,他可没有像书中的那个‘靳黈’那样,在战前用粗鲁粗劣的言语刺激姜鄙,使得姜鄙大怒之下,裸衣奋战,最终击败了那个‘靳黈’。
再看到后面书中的‘靳黈’在见识到姜鄙的武力后大惊失色,仓皇逃走,靳黈哭笑不得之余,只感觉脸上羞臊不已。
事实上,当年姜鄙打下安邑,可是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而靳黈选择撤退,也只是战略性撤退,根本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是被姜鄙给打怕了。
一想到过不了多久,全天下的人都会认为自己当时是畏惧姜鄙而弃城逃跑,韩将靳黈就感觉很伤,简直生不如死。
有类似感触的,还有楚王熊拓。
因为在《轶谈》中一篇讲述魏公子润保家卫国的篇目中,就曾出现一个反派人物叫做「楚拓」,最初威风凛凛,最后却被魏公子润以弱胜强击败——这岂不是就在影射他熊拓么?
“孤几时向那矮子摇尾乞怜?混账东西!”
熊拓一怒之下就将那本《轶谈》丢入了火盆。
除韩楚两国外,《轶谈》亦很快传播到卫国、鲁国、齐国、秦国等其余中原各国境内,再次扩大了魏国的名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