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
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午后方晴,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 契机便来了。
九月,西夏不顾宋朝的反对声音,突然出兵庆州,未攻下什么堡砦,但此次出击,却杀害了一千多名庆州百姓,掳掠无数。
疯狂的梁氏。
出兵之前,西夏重臣,也是西夏的名将,让郑朗都有些忌惮的嵬名浪遇再三阻止,梁氏不听,相反,因为嵬名浪遇功高位重,又象元昊一样,渐渐将此人冷遇。
朝廷接到消息后,郑朗放下手中的事务,写了一篇文章,登于报纸上,虽远必诛赋。
汉武帝时,陈汤上书汉武帝说,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应当把砍下的头颅悬于蛮夷居住的地方,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使再远,也一定要杀死他们。
汉武帝虽穷兵黜武做得略有些过了,可正是因为这句犯大汉者,虽远必诛,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一次次打败了来犯的胡虏。但现在郑朗有点想不明白了,对契丹苟和还能理解,契丹强大,两国开战,对宋朝会产生极大的伤害。
其实就是宋朝与契丹的战绩,也未必是每战必败,也曾多次击败过契丹,契丹于澶渊城下议盟,不是看到宋朝的所谓仁爱,而是主帅shè杀,多次受阻,甚至出现多次败局,迫不得己,才与宋朝议和的。
然而现在呢,给了大量岁币,盟和以来,共给了近两千万银帛,实际价值三千多万。然每次契丹来使到来,跃马长街,那怕是契丹与西夏鏖战数年之久,困窘有求我朝之时。使者到来,仍傲气凛然,士大夫望之sè沮。为何?
不提了,毕竟与契丹盟约以来,契丹小动作不停,可并没有真正出兵中原,虽花了钱也算是值了。
但西夏呢?
原来仅是一个苟于银夏二州之地的羌奴,侵占盐绥宥灵等数州,这是宋朝最高官员的最高腔调。第一次将灵兴盐绥高调地归于宋朝疆域。并且与我朝交战,胜少败多,庆历数战,击毙了几十万虏敌,若不是国家财政吃紧。又遇罕见的灾害,都能将其灭国。其后狄青一度拿下西夏六州,为何惧之如此?
朝廷为了爱民,不yù生事,允和,并且给其大量岁币与赏赐,没藏叛乱。狄青主动出兵相助,替西夏击败叛贼。不可谓不仁至义尽。但不久,李谅祚入侵。陛下登基为了爱民,再次原谅。但西夏怎么做的?就算有绥州争议。朝廷也答应其交换,不过土门附近几十座小堡的代价罢了。梁氏穷凶极恶,先出兵击杀刘沟堡一千多名宋朝将士,时隔数月。再度入侵庆州。大汉的骨气血xìng哪里去了?为什么面对一个弱小的不如自己的对手,一再的害怕苟和?难道秦州百姓。庆州百姓与陕西百姓就不是宋朝子民?
我不懂,请诸位告诉我答案。
文章写得极其的煽动。
这便是郑朗的契机所在。
外敌入侵,只要国家不软弱,让百姓失望,利用得当,便是一次凝聚民族团结的机会,更是一次转移内部矛盾的机会。
苟和的仅是最上层的少数人,也许占不到宋朝的人口千分之一数量,不过这群人手中有可能占着宋朝一半以上的权利资源,故显得宋朝以苟和派占据上风,实际不是,宋朝九成以上的百姓至少在外交上是激进的,多数百姓认为国家软弱,生活在屈辱之中。不然也不可能有杨家将的传说流传开来。
郑朗放在朝会上讲,也许将嘴皮子磨破了,也未必能说服三分之二的大臣支持。
至于有些人说国家财政吃紧。
财政不吃紧,也没有多少士大夫想打仗。
不过有了财政吃紧这一条,更给他们苟和理由。
民间却不大管的,郑朗有意煽动,梁氏做得太嚣张了,这些年,自治平时起,西夏就不停地犯边。郑朗文章前面一出来,后面无数士子写文章怦击朝堂。
就算允许他们犯错误,可最少得有一个底限。西夏人根本就没有底限,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国家养了世界上最多的军队,一年军费最高时能达到一亿缗费用,怎么窝囊到这种程度?于其这样,为什么要养那么多军队?就是大理与交趾这样的小国家,也不能活得如此憋闷。
朝堂不知道怎么办?
郑朗一直是激进派,此次做得也不错了,无论与西夏使者会谈绥州,或是在刘沟堡中“顾全大局”的表现,皆无可挑剔。
但此次做得太过份了。
就包括一部分中立的大臣,心中也开始倒戈起来。
当然,不愿意生事的大臣更多,本来国家就是多事之秋,又有赤字拖累,因此希望西北宁静的,不然大战发生,国家必将被拖累下去。
不过下面反对声音波涛汹涌,这些人不敢说话。民间舆论纷纷嚷嚷,朝堂却是安静一片。
赵顼将曾公亮、郑朗、富弼与吕公著、王珪、司马光六名大臣诏入内宫商议。东府二人,西府二人,两制二人,皆是二府两制最高长官。连参知政事都无权参加此次秘密会议。
散后,连下两道诏书,第一道诏书正式将缓州编制,让范纯祐知绥州。
第二道诏书是重新杜绝西夏的岁赐,将两大榷场与一些私市全部关闭。
两道诏书一下,终于朝堂产生争执。
不管是什么原因,那怕是关闭榷场,中断岁赐也可以的,但不当将绥州正式编制,西北将不宁矣。可另一部分大臣却强烈支持,为什么西夏能蚕食宋朝的土地,宋朝就不能吞食西夏土地,况且连蚕食都不能称,乃是嵬名山兄弟自己主动投奔宋朝的。
梁氏听闻,派使来议疆界,宋朝不准,我们宋朝不会象你们西夏那样。连使者都敢杀,但你们使者也不要踏入我们大宋地盘。
宋朝越强硬,反对的大臣越多。
注意力真的转移了。
但朝中大臣不知道的是一道秘密的诏书到了渭州城。
……
十月到来,通峡前川一片草黄。
再冷一冷,西北就要落雪了。章楶独坐在城头上,手持书卷,看着书。
王韶问道:“质夫,你当真想回到朝堂参加制试科?”
“子纯,莫要辜负了郑公美意。”章楶说道。制试科分为好几种。一种是士子考中进士后再次的考试,这是仁宗中期完善的制度,也是迫不得己之举,赵祯心好,每次考试夹七夹八的。最少六七百名各种各样的士子中第,多者能达到近千名。官员太多了,进一步埋汰,掣肘官员进入仕途时间,实际延阻官员名额进一步的泛滥成灾。另外就是朝中重臣保荐的几项制试科,以举良方正为第一。这些制试科名额很少,有的往往数年才有一次。一次只有数人而己。比如举良方正科,整个赵祯朝,也没有几人得中。
郑朗提拨了许多文武臣子将领,但非是保荐。从未有过保荐之人,此次为章王二人破例,不看僧面看佛面,最少也会得一个第五等。
制试考得中。再进入馆阁,磨勘周年半载。然后再外放,那怕继续外放到边境,也能算是一名真正的士大夫,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一样,就不会定xìng为武臣行列。在此上,张亢就吃亏不少。
进入了士大夫,成为士大夫一员,与武将武臣命运会是两样的。
所以章楶听闻后,感恩戴德地离开。
他将郑朗的好心传给王韶,王韶不听,说了一句:“我自从制试考不中后,游历陕西吐蕃,久不读书,经义多贻忘,即便现地重新拾起,不用功几年,必不中。郑公虽是好心,可自己不中,不是丢自己的脸面,而是丢郑公的脸面。”
居然拒绝了郑朗的好心。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章楶不劝了,连郑朗也没有写信再劝。但章王二人还低估了郑朗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以为郑朗乃是举国栋梁,国家砥柱,能对他们表示关心,就算是不错了,哪里有功夫再三写信苦劝?
王韶微微一笑,说道:“质夫,郑公虽是善意,但就是落得狄武穆的下场,那又如何?千百年后,百姓是记得一些士大夫的名字,还是记住狄武穆的名字?好男儿,当建功立业耳,为何耽迷于虚名当中!”
也对也不对,千百年后,百姓有七成知道狄青的,有四成知道王韶的,但不会超过一成知道吕公弼、韩绛的。可他们疏忽了士大夫的笔杆抹杀能力,作为北宋中期最优秀的三大名将,狄王章三人功绩与名声恰好形成反比。狄青最次,名声却最高。章楶功劳最大,几毙西夏将士二十万,直接导致梁氏身亡,名声却最小。
章楶笑笑道:“子纯,也许你这样想也不错,可我不喜,大丈夫不一定学习班超投笔从戎,同样可以学习郑公,文武兼备。”
“哈哈哈,”种谔站在边上本来听他们二人拽酸,眉毛拧起,听到这一句,终于忍俊不住,大笑起来。
王韶也忍不住笑了。
不是笑章楶做不到文武兼备,章楶文章做得不错的,学问也不错,关健他能学习郑朗么?郑朗如今发起三次改革,每次皆轰轰烈烈,那也是迫于国家形式需要,逼的。
即便如此,也做了许多兼让之举,安抚一些受到损害的豪强情绪。总之,这是一个湿润到骨子里的举世罕见良臣。别的不说,就凭章楶平时那些yīn谋诡计,那是真正的yīn谋诡计,既歹毒又无耻,种谔听了都感到冷汗溲溲,哪里看到温润二字?
学习郑公,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章楶打了一个哈哈,辨解道:“难道我不能学其一鳞半爪?”
“别,别,”种谔都笑喷出眼水了,拭了拭眼角,又说道:“还是看训练吧。”
三人站在城头上,向野外看去。
平峡前川一马平川,乃是训练的最佳场所,每到冬季来临之时。就是没有战事发生,也多有军队在些集合训练。马多了,王韶来此后,又有神臂弓,王韶就想到了一个训练办法。
不训练骑兵,骑兵归骑兵训练,步兵归步兵训练。步兵想训练成骑兵不容易的,骑兵交战不仅要会骑马,还要骑术jīng湛。能在马上闪躲腾挪,还要相互间配合得当,队列有序。这个困难相当大,陕西十万骑兵,汉兵仅有五万人。其他皆是蕃兵。
但让步兵学习骑马,不要求他们有多高的骑术,只要求他们能骑着马用最快的速度飞奔。实战时,用马载兵,提高速度,到达目的地后,提前下马。这样不出动几十万大军的前提下,因为西北成了饲养战马的重要场所,那么便能使军队速度加快。至少可以组成一支速度很快的马步兵突击军队。
朝廷制造出来的神臂弓并不多,无他。钢的质量问题。
还有一些技术难关没有突破。
这要到明年杭州第三钢监成立后,才渐渐成熟。无论是弓箭或者兵器铠甲,生产的规模皆比较小,仅是增补。当然。也与国家财政收入有关,大规模的兵器替换。许多很多钱帛的,自刀枪弓箭到铠甲,就算成本下降了,一个兵士兵一套换装下来,还要五十多贯成本。
但这批神臂弓质量应当比史上晚几年出现的神臂弓质量更好,自出现后又陆续的研发,终于将它所需的臂力控制在一石八斗,一是机括技术的成熟,二就是韧xìng好的钢代替了熟铁。
不多,前后生产了五千把神臂弓,交到怀德军却达到三千把。与此同时,还有一批火炮,以及大量的粮草。粮草也很关健,战争到来时,必从后方增加军队进入怀德军。
其实西夏屡屡入侵,也拖累了宋朝财政。若边境安宁,即便驻军,也可以抽出大量兵士到京兆府就食。在京兆府有关中的粮食供给,即便是漕粮,成本一斗也不会超过一百文,越往前线去,运费越贵,到达怀德军,成本会增加到五百文以上,若浪费严重,能接近一千文。西夏紧逼,不得不将所有军队一起调到前线防御,仅是一个粮食消耗,成本就无法计算了。
但大规模的军队物资调动,也很好的掩饰了怀德军的物资粮草调动。
战未开始,后勤已经暗中准备好了。
然而三人左等右等,却未见朝廷下旨,有何命令。没有诏旨,他们也不敢擅自行动的。
一顿西北风起,王韶看着满天的黄云,用手遮着眼睛说道:“没想到风沙居然吹刮到这里。”
“子纯,你才注意啊。郑公于定川砦就说过风沙的问题,与西夏交战,风沙最恶。秋冬来临时多风沙,我朝不论从哪里出兵,皆是位于下风,风沙淡眼,作战不利。chūn夏来临,虽利于我军,可西北风向又与中原不一,也偶尔会有西北风临,即便没有,我军占据上风,仅是一场公平之战罢了。”种谔说道。
“哦。”
种谔又低声说道:“我听狄将军说过一句话,郑公于定川砦时,就料定西夏与契丹会发生冲突,为让两国形成鏖战之势,故用一些器械鼓风,让元昊意识到风沙之威。这才使元昊取得河曲大捷。”
“子正,说说,”王章二人都好奇起来。
种谔用更低声音说道:“子纯,质夫,你们莫要对外面说,实际夏辽交恶,多是郑公用了反间计才得功的。正是数年之战,辽国国力残凋,我朝河北河东始安,并不仅仅是增加岁币之故。西夏同样如此,就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使财政转好……”
道理并不复杂,财政不好,顶多能做的就象未来一场突袭战,不可能对西夏发起总攻的。
“子正,子纯,这也是郑公做过的事,何必笑我?”
王韶与种谔直接翻白眼。郑朗用计也不是你那些计策!
正在说着话,远处几骑飞奔而来,到了平夏城下,正好看到城头上三人,大声喊道:“蔡知州有令,请王知军、种通判、章判官急去渭州城。”
韩琦去了大名府,陕西没有人总领五路事务了,整个泾原路事务交给了蔡挺。
三人听闻,找来马匹,翻身上马。带着侍从,飞快奔向渭州城。
见到蔡挺,蔡挺将其他人打发下去,只留下一个太监,对王韶种谔说道:“你们临行前,郑公可有什么安排?”
诏书到了,再联想到以前朝廷一些武器与物资的调动,蔡挺还能不明白吗?
“有,郑公让我们乘机袭击天都西夏行宫。扬我大宋国威。”王韶道。
“很难。”
“是难,但我们做了周密的布置,就等朝廷命令下达。”
“王知军,你可能胜任乎?”
“蔡知州,放心吧。”
“不是放心。若你们成功了,自会扬我国威。若是失败了,不仅是三军夺气,有可能会牵连到郑公的改革。”蔡挺狐疑地说。他接到诏书的同时,也接到郑朗的密信,一旦出击开始,最大限度给王韶权限。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也尽量不要插足。蔡挺也知道王韶那篇平戎策,关健是王韶没有过真正的战斗经验,凭借一篇策子。就能代表如何如何的,很让人怀疑。比如尹洙写了多篇兵策,实际军事能力也就那样。不但他,包括西夏人同样是这么认为的。宋朝文人多是那德xìng。夸夸其谈有本事,真上了战场。却误国殃民。
这一战胜利了,对改革没有多大帮助作用
,也许数将有功,毕竟与种谔上次不同,这次是诏书同意的军事行动。
但对郑朗,会产生一些争议,有好有坏。
蔡挺不在朝堂,当然不知道其实好处很大的,转移了大家视线,就是最大的好处。
然而失败了,那就非同小可。
本来改革就产生了很大争议,再来一次大败,无数屎盆子一起扣在郑朗头顶上了的。都能让改革失败。蔡挺也是一个改革派,一旦失败,国家再无振兴的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