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51章 莘莘学子,报国从军,抗战之红色军神,心上雪,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宋哲元,1933年长城抗战的英雄,手下涌现出了赵登禹“大刀队”等英雄群体,那时,宋哲元的爱国热情是不容怀疑的。但是,随着宋哲元实力的增加,其个人想法多了起来,国家民族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历史上的1937年6月,宋哲元以“私事”为由离开29军,将部队交由副手佟麟阁打理,目的就是不想与日军正面冲突,直到蒋介石命令他返回北平掌握部队,他才返回。而他一回来,就是全线失利。
在这个平行时空,历史已经发生变化,日军比历史同期强大得太多,但宋哲元却同样离开了部队,只不过卢沟桥一打响,宋哲元就吓得回来了。因为,宋哲元深知日军的强大,自己如果不回来掌握部队,说不定几天之后就会变成光杆司令。
当然,宋哲元是无法改变历史轨迹的。日军于7月10日一天的进攻,就让宋哲元损失3万余人的部队,而且连失塘沽、南苑、张家口等战略要地。
在某种意义上,宋哲元就是平津地区的“王”,他怎么可能允许一支意图不明的军队进入北平城呢。
宋哲元不准闪电部队入城,这是难不倒闪电部队的,若大的一座北京城,再加上神秘的情报组织“风”在北平的渗透,想找个地方潜进去几百人的部队实在是太容易了。只是,进去了以后又咋办,这是救人,不是杀人;这是救成千上万的人,而不是几十几百人。说白了,这就是用闪电这支特战部队去做公开的事情。
这事,难了。
“分批潜入。任务加一条:监控东郊民巷之日军部队,日军发动攻城战之时给予铲除!”武爱华接到李雁冰的电报,才想起北平城内,还有一支日本军队的事儿。
这得从当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起。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诸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列强通过该条约,不仅向清政府勒索4.5亿两白银,还附加了许多苛刻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外国军队可以驻扎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实际上,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前的4个月,日本政府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宣布成立“清国驻屯军”(1912年改名为中国驻屯军),任命大岛久直中将为第一任司令官,司令部设于天津海光寺,兵营分别设于海光寺和北京东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岛、山海关等地。后来,日本经过步步蚕食,又在丰台、唐山等地设立兵营,日本的驻屯军一时风光无两,成了列强各国在中国驻军最多的国家。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及其周围的战略要地,本来应该是中国最核心的守备区域,但这里却驻扎着日本和其他列强的庞大武装,这在今天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年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这支庞大的武装,犹如一只登堂入室的恶狼,对中国不仅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创深痛巨的民族耻辱。
司令员有命令,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在“风”情报员的配合下,闪电部队只是稍为麻烦了一点,经过几片荒地、树林,几条排水沟,一个垃圾场,最终在一处城墙低矮处爬进了城内。
特别是司令员又加了一条“歼敌”的命令,这让闪电部队的家伙们再次兴奋了起来。有人说,一条杀敌任务,就值得兴奋吗?这个,其实与我们今天有人喜欢泡吧,有人喜欢打游戏,有人喜欢看小说,有人喜欢打牌,只要进入那种独特的氛围,或一想到那种独特的享受就会兴奋一样。君不见,后世一些军人,在战场上生龙活虎,在军队中活得有滋有味,可一退伍回地方,就会郁郁寡欢吗?
入城,只是解决了一个麻烦。当闪电部队去动员教授和学生外迁时,却被学校挡了驾,理由是“没有接到果民政府南迁或离开北平的通知”。
这是武爱华的疏忽。历史上,确实是果民政府发布了“南迁”的命令,这些教授和大学生才于1937年9月开始南下的。不过,历史已经变化,果民政府会不会考虑到这一块儿,再加上日本军队会不会任其南迁,都还是一个迷。
对于两所大学,包括燕京大学在内不愿南迁,武爱华并不以为意,而是灵机一动,选择了另类的处理方式:在北京高校中招收愿意从军报国、上阵杀敌的大学生!这个,校方不好干涉,一来学生是自主选择,二来这也是个自由的时代啊。
1937年7月11日,北平所有著名大学的门口、学生学舍前,都摆放着大气而简洁的广告版:你想报国从军,上阵杀敌吗?国防军是你的最好选择!
广告版的内容有国防军刚刚取得的战果,有国防军最需要的人才,以及国防军简单的装备介绍等。
谁知,国防军的招兵广告刚刚一打出,就引来了大学生的围观,进而纷纷提笔在报名册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更有无数的女大学生也要求参军,上阵杀敌。闪电部队以大队和中队为招生单位,仅仅是一个上午,竟然招收到2000余名北平的在校大学生,其中还有200余名女大学生及数十名青年教师。
最初,武爱华还担心自己这招学生未必感兴趣,因为自己毕竟不“正统”嘛,但谁想到,这个时代的学生根本不会考虑那么多,谁在真正抗日,谁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早就在研究,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主见,而且,10日凌晨国防军歼敌河本正三旅团和铃木重康旅团的巨大战果,也早就在学生中传播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