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青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绝望,大明1617,淡墨青衫,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新平堡之事一起,包括程本直等人在内的幕僚都是大摇其头,认为皇帝太急切莽撞了一些。连袁崇焕也在暗中颇有怨言。
饷械充足,并且和东虏谈好和约,然后再与科尔沁联手制和记,最少在蓟辽这里,袁崇焕还是有信心维持眼下的局面,最少能把和记挡在边墙之外。
如果和记主力来攻蓟镇,当然还是要朝廷的全力支持,并且调宣大榆林山西各镇来援助,或是北上捣灭青城,迫使和记自救。
袁崇焕在整体上有相当详细的计划,包括重修蓟镇长城,空心敌台,多铸火炮,建立多层的以火器为主的防御体系,在和幕僚商议,结合情报之后,袁崇焕认为和记主要还是以火器为主要的战术手段,步骑配合,多层火力输出,军纪森严,饷械充足,将士训练得法,所以和记兵精,将广,火力强悍,打北虏正好是完全的克制,所以数年之内,北虏全部投附降顺,不复能与和记为敌。
以明军的训练,装备,其实也是和蒙古人不同的路数,与和记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明军的精兵太少,杂兵炮灰太多,正面对抗,明军凑五万人,对商团军五万人,明军绝对是惨败的结果。
甚至商团军过万人,摆成层次分明火力充足的阵列之后,明军数倍之也不一定是对手。
想与商团军对抗,明军只能也铸造大量的重炮,依托地形地利来防守,拉开纵深,重兵防御,骑兵机动,不使和记形成突破包围之势,这才有一定的机会守住。
对东虏,只要依城而守就行,对和记,则要分层次配给兵力,主要是以炮兵和骑兵的配合。
这种高标准的军队,放眼现在的大明,也就是辽镇兵马勉强够格。
按袁崇焕的设想,首先还是要解决议和之事,后顾无忧,这才能把大半的辽镇力量转移到蓟镇去,接着由他来主持蓟辽防御,最好是把保定天津纳入整个体系之内,这样最少能保住京师东翼的安全。
至于宣大至陕北一带,袁崇焕较为悲观,如果和记主力选择突破陕北或晋北,以现在明军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挡的住,地方糜烂不可避免,丢失大量土地也不可避免。
在陛见之前,袁崇炮思忖再三,还是想建议皇帝放弃京师以西地方,在紫荆关一带放置重炮,将宣大精锐撤入京师和关内,在晋南陕南各处调北方其余各镇兵与和记缠斗,不使其顺利掌握地方政权。
换句话来说,袁崇焕的战略设想就是保东弃西,西边打烂了不管,只要东边,连同山东还是一体不变,保住漕运粮道,和记的兵锋进攻宣大陕北晋北,再入关中,晋南,再过河往河南,需要驻守的地方极多,如果京师犹在,大明人心未失,和记想管理地方,设立政权,梳理人脉,建立稳固的统治会相当困难,而新占的地盘就需要兵力来驻守,反是给自己添加了不小的负担。
这样才谈的上以京师为核心,抵抗和记的主力进攻。
当然如果和记选择直接捣巢,从北方直插京师的战法,袁崇焕就认为应从蓟镇调拨一部份精锐进入京师,协助京营守备,但蓟镇防御也是绝对不能放松。
如果蓟辽主力进入京师,大明还是会全面崩盘。
这一整套的打算和想法,首先是要建立在与东虏和谈成功的基础上,否则有东虏在身后觊觎,随时可能进攻辽西,袁崇焕根本没有办法解决身后麻烦,辽镇兵不能充实蓟镇,一千多里的防线靠现在的蓟镇兵是肯定守不住,朝廷说是要足饷练兵,但魏忠贤被铲除之后,朝廷收入并未增加,反而略有下降,并且开销浩繁巨大,已经难以为继,这种情形下,谈什么足兵足饷?
周文郁和程本直等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分别被派往科尔沁部和女真地界,分别与蒙古人和女真人接触沟通,袁崇焕内心还抱着万一的希望,一旦科尔沁人与女真人联盟成功,和记焦头烂额,对蓟镇的威胁肯定会减弱,而女真人要花费大力气援助科尔沁人,和大明结盟共抗和记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现在当然全完了,周文郁好奇心一起,接着又是泛起一阵绝望。
-------------
感谢卫古拉的支持,今天继续更两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